首页
771771威尼斯.cmApp

中南大学2023级印度尼西亚国际冶金研究生班开学典礼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3-11-09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11月7日下午,2023级印度尼西亚国际冶金研究生班开学典礼在中南大学科教楼一会议室隆重举行。本次典礼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印尼海洋事务与投资统筹部副总监Yudi Saptono先生、中南大学副校长郭学益、格林美集团副总经理张坤、771771威尼斯.Cm党委书记成琼文、院长闵小波、副院长陈爱良、刘芳洋、王亲猛、中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向学勇等相关负责人出席开学典礼。2023级全体印度尼西亚国际班研究生新生参加了开学典礼。开学典礼由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陈强主持。

郭学益副校长代表学校向来自印度尼西亚的28名国际新生表示热烈欢迎,并向多年来关心支持学校发展的印尼海洋事务与投资统筹部、印尼教育捐赠基金会,以及格林美集团表示衷心感谢。随后,介绍了2019年以来印尼政府、中南大学、格林美公司开创的“印尼政府-中国高校-中国优秀海外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该模式受到了海内外较好评价,特别是印尼海洋事务与投资统筹部卢胡特先生多次多个场合给予高度赞扬,称本项目是与雅万高铁齐名的亮点工程。同时,郭校长也高度评价了中南大学第一期印尼冶金班学生毕业后利用所学为印尼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他表示中南大学与印尼政府、高校合作基础深厚,希望同学们毕业后报效国家,推动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好中国与印尼友好合作的桥梁。

格林美集团副总经理张坤在讲话中表示,“中南大学-格林美-印尼政府”联合班的开办,是站在推动世界可持续绿色发展、推动世界经济复苏、服务印尼电动化战略和造福印尼人民的高度,在关键矿产资源开发、新能源材料、资源循环利用、绿色技术、ESG领域与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培养人才,为印尼新能源与电动化战略、为印尼矿业高质量开发提供关键技术和人才支撑,必将成为中国印尼科技合作的亮点工程与示范模式。

随后,闵小波院长代表学院向2023级印度尼西亚国际班的同学们表示欢迎。他指出,从2019年到2023年,中南大学、印尼政府、格林美集团三方开展的“校-政-企”国际学生培养模式已经日趋成熟,学院将与印尼政府、格林美集团共同努力,将印尼冶金工程国际硕士班打造成“一带一路”合作办学典范,推进中国与印尼在各领域合作取得更大发展。他希望28名新同学成为两国友谊和合作的推动者、传播者、引领者,为两国人民创造更多福祉,为建设中国-印尼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2022级印度尼西亚国际班优秀学生彭雪珍作为老生代表发言。作为第二批印尼国际冶金班的学子,她对于中南大学、格林美集团、印尼海事部和印尼奖教育捐赠基金会给予的经费支持和帮助表示十分感谢。她分享了在中南大学的校园生活、跨文化交流及中国文化体验活动的点滴,鼓励新同学们尽快融入校园生活,更多体验中国文化。

新生代表白柯瑞在发言中衷心感谢中南大学、格林美集团和印尼政府为他们提供了在“以冶金工程专业闻名世界的一流大学”学习深造的机会,他将在中南大学努力学习,希望毕业后用自己的力量为印尼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2023级印度尼西亚国际冶金班学生在中南大学即将开启留学生活之际,成琼文书记向新生们提出了三点期望:一是希望同学们快速适应,快乐成长积极适应环境,快速转变身份,与导师、辅导员保持积极沟通,学院也会积极的为同学们的求学成长提供支持。二是希望同学们能够学有所成,在中南大学好好学习理论知识,在格林美公司努力锤炼工程实践能力,努力成长为冶金领域的国际高端人才。三是希望同学们能够了解、热爱、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成为践行中国-印尼两国共识,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中坚力量。

最后,印尼海洋事务与投资统筹部副总监Yudi Saptono先生代表印尼方对2023级印度尼西亚国际冶金班顺利开班表示热烈祝贺。他对中南大学、格林美集团以及印尼教育奖捐赠基金会长期以来对印尼国际冶金班培养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并表达了继续将印尼国际冶金班打造成“一带一路”合作办学典范的决心。同时号召新生利用好中南大学和格林美集团的学习资源优势,为中印尼两国以及世界更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

中南大学、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及印度尼西亚海事统筹部合作培养印度尼西亚国际冶金班项目已进行到第三期。第一期级毕业的20名印尼同学已经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成为中国与印尼文化交流的使者。2022级的30名印尼同学,在学校经历了一年充实的学习生活后,目前正在格林美进行专业实践。2023级的28名印尼同学在11月3日顺利抵达了学校,即将开启崭新的学习生涯。在这几年间,学校与学院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和高质量的教学管理服务,促进同学们成长成才。今后,中南大学将与印尼海事部、印尼教育基金会、格林美集团进一步加深合作,共同推进中国与印尼在各领域合作取得更大发展。

(一审:张大旭,二审:戴艳阳,三审:陈爱良)